dcsimg

分布

provided by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至帛琉,北至日本南部。台灣各地之礁區偶可見。
license
cc-by-nc
copyright
臺灣魚類資料庫
author
臺灣魚類資料庫

利用

provided by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
本身體色豔麗以及與海葵共生之習性,使其成為受歡迎之水族觀賞魚。目前已能人工繁殖。
license
cc-by-nc
copyright
臺灣魚類資料庫
author
臺灣魚類資料庫

描述

provided by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7-2.0倍。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圓錐狀。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鋸齒;各鰓蓋骨後緣皆具鋸齒。體被細鱗;側線之有孔鱗片31-34個。背鰭單一,軟條部不延長而略呈圓形,硬棘IX-X,軟條16-18;臀鰭硬棘II,軟條13-15;胸鰭鰭條18-20;雄、雌魚尾鰭皆呈圓形。體一致呈橘紅色或略偏黃,體側具1-3條白色寬帶;幼魚具3條,但最末帶沒有貫穿尾柄,隨著成長白色寬帶逐漸消失而僅剩眼後之橫帶,成熟之雌魚體色較暗。
license
cc-by-nc
copyright
臺灣魚類資料庫
author
臺灣魚類資料庫

棲地

provided by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
主要棲息於潟湖及珊瑚礁區,棲息深度可達約12公尺。和海葵具共生之行為,喜歡共生的海葵有/Physobrachia ramsayi/等,體表之黏液可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行群聚生活,雌、雄魚均具有護巢護卵之行為,通常由一隻體型最大之雌魚帶領一隻體型第二大且具生殖能力之雄魚,其它成員包括無生殖能力之其它中成魚和一群稚魚。當最大雌魚失去後,則依雄性之順位變性成雌魚而遞補。以藻類、魚卵和浮游生物為食。
license
cc-by-nc
copyright
臺灣魚類資料庫
author
臺灣魚類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