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学名:Leonurus artemisia),为唇形科益母草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益母草原称“茺蔚”,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茺蔚子”条下,《本草纲目》云:“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但《尔雅义疏》则另有解释:“此草气近臭恶,故蒙臭秽之名”,《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臭秽即茺蔚也,按臭茺双声,秽蔚叠韵”。《尔雅·释草》称为“萑”,《诗经·王风·中谷有蓷》称为“蓷”。因善治妇科诸病,故得名益母草。又有坤草、野麻、九重楼、野天麻等名称。[1]
益母草学名原为Leonurus japonicus Houtt.,Flora of China将其修订为Leonurus artemisia (Lour.) S. Y. Hu。
此外还有以下异名:[2]
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非洲,以及美洲各地。模式标本采自越南。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120厘米,钝四棱形。叶轮廓变化很大,茎下部叶轮廓为卵形,茎中部叶轮廓为菱形,花序最上部的苞叶近于无柄,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轮伞花序腋生,具8-15花,轮廓为圆球形,径2-2.5厘米。花冠粉红至淡紫红色,长1-1.2厘米。花期通常在6-9月,果期9-10月。
益母草干燥地上部分为常用中药,生用或熬膏用。种子称茺蔚子,亦入药用。
中医学认为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肝、膀胱经,有如下功效:
可煎服,用量10-30克。孕妇慎用,或阴虚血少者禁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益母草主要含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等生物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