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img
Image of Chinese River Fluke

Chinese River Fluke

Clonorchis sinensis

中華肝吸蟲 ( Chinese )

provided by wikipedia 中文维基百科

中華肝吸蟲(學名:Clonorchis sinensis),又稱華支睾吸蟲[1][2],是一種可寄生在人類膽管膽囊吸蟲,以膽汁為食,主要分布在亞洲淡水水域,全世界估計有3000多萬人受到感染,且多為東亞東南亞的河川地區居民,患者可能有黃疸腹瀉、或其他病變。

形態

成蟲尺寸介於長10至25毫米、寬3至5毫米的範圍,體型狹長而扁平,外觀狀似向日葵的種子,蟲體一端具有口吸盤,其腸管自此延蟲體兩側分叉延伸至尾端,在前端約四分之一界線處,另有一個較口吸盤小的腹吸盤。此外中華肝吸蟲雌雄同體,呈珊瑚狀分支的睪丸是此寄生蟲最重要的辨識項目之一,分布在口吸盤的另一端,並佔蟲體後端約四分之一,因此分類上屬於後睪科,亦有生物學家據此鼓勵將學名改為Opisthorchis sinensis,目前兩種學名同指一個物種;卵巢則位於中、後端三分之一交界處,子宮盤旋於中段,佔全長約二分之一,兩旁可見網點狀的卵黃腺。成蟲可產下長軸26至30微米、短軸15至17微米、芝麻形狀的卵,一端具有卵蓋(operculum),且周圍卵殼稍微增厚,看似有「腰身」或是「肩膀」狀。

生活史

中華肝吸蟲的蟲卵必須在滿洲泥螺淡水螺中孵化,經過四個發育階段形成尾動幼蟲(cercaria)後離開螺體,並尋找鯉魚鯽魚吳郭魚淡水魚類作為第二中間宿主,在魚鱗皮膚肌肉組織發育成囊狀幼蟲(metacercaria),生吃、未完全熟食這些魚的哺乳動物是此寄生蟲的最終宿主,囊狀幼蟲會在食用者體內脫去外囊,並逐漸發育成蟲。這些成蟲可在人體內存活長達30年之久。產卵後可隨膽汁一同進入消化道,最後隨糞便排出,是診斷的依據。

流行病學

中華肝吸蟲症盛行於亞洲國家,包含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中華民國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患者多居住在河流沿岸,或從事淡水水產料理工作,其中日本自1991年起無相關案例發生,但目前世界上約有3500萬人受到此寄生蟲侵擾,而中國人又佔總數七分之三,其中又以兩廣地區最為嚴重。此現象可能與生食習慣或地方佳餚特色有關,例如只以熱湯澆淋淡水生魚薄片的鮮魚粥,而湖廣地區著名的魚生湯,也是以類似方法烹調的傳統佳餚,這種方式卻可能不足以殺死寄生在淡水魚體的幼蟲。有實驗指出,在溫熱水中,一片厚度約1毫米、含有囊狀幼蟲的淡水魚肉,雖在90時僅需一秒即可殺死幼蟲,但隨著使用的水溫越低、淡水魚片厚度的增加,都會使所需時間增長或無法殺死幼蟲。而台灣人類感染者多分佈在苗栗縣獅潭鄉南投縣國姓鄉高雄市美濃區屏東縣麟洛鄉竹田鄉九如鄉等,主要跟當地盛行以淡水魚有關。

臨床表現

急性表現

中華肝吸蟲鮮少造成急性症狀,一般上在吃了未煮熟的的10到26天內,身體會開始出現發燒、食慾不振、腹部疼痛肌肉酸痛、關節痛、全身軟弱或浮腫。一般上這些症狀會持續2到4個星期。[1]肝腫大淋巴結種大的現象也有可能出現。此時,一般人的血液中的嗜伊紅血球(eosinophil)的數量也會大量增加。3到4個星期後便能在病患的糞便中驗出中華肝吸蟲的卵。

慢性表現

蟲體吸附在膽管膽囊,以膽汁作為營養來源,嚴重時會妨礙宿主脂質消化和吸收;蟲體的聚集可造成物理性的傷害,若產卵數量大,堆積後甚至可造成膽囊破裂;此外吸蟲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亦具有毒性,可導致纖維化(fibrosis)的病變、引起發炎反應,使血液嗜酸性球的數量增加,患者也可能出現黃疸膽結石肝硬化多發性肝膿瘍(multiple liver abscess)。

膽管上皮細胞癌

慢性感染會增加得到膽管上皮細胞癌的機率。因而使病患體重下降、胃痛、腹部出現腫塊、黄疸腹水。目前,沒有人知道慢性病患為何會患上膽管上皮細胞癌。香港的一個臨床研究顯示,那些患上膽管上皮細胞癌的人,67%的人都同時患上中華肝吸蟲的病。這些人的存活率也不高,保守估計為6.5個月。[2]

診斷和治療

依據中華肝吸蟲的生活史特性和其所造成之病理表現,主要有數項方式可以作為診斷工具,包括排泄物中的卵、血液檢測、或以十二指腸抽取物質做檢驗。目前吡喹酮(praziquantel)和阿苯达唑(albendazole)是主要的治療藥物,前者可能帶來頭痛頭暈失眠噁心嘔吐副作用,後者副作用雖較小,但效果較差。嚴重的患者,也可能必須進行手術治療。

參見

參考文獻

  1. (英文)Harinasuta, T, Pungpak, S, Keystone, JS. Trematode infections. Opisthorchiasis, clonorchiasis, fascioliasis, and paragonimiasis published erratum appears in 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1994 Mar; 8(1):following table of contents. 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1993; 7:699.
  2. (英文)Okuda, K, Kubo, Y, Okazaki, N, et al. Clinical aspects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 carcinoma including hilar carcinoma: a study of 57 autopsy-proven cases. Cancer 1977; 39:232.
  3. (中文)蔡睦宗、張淑美、陳威宇、張藏能,2006年,中華肝吸蟲症,人畜共通傳染病臨床指引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出版,Ch.60。
  4. (英文)Scott Freeman, 2002, Biological Science.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Inc.
  5. (英文)Lance Gilbertson, 1999, Zoology Laboratory Manual 4/ed.,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license
cc-by-sa-3.0
copyright
维基百科作者和编辑

中華肝吸蟲: Brief Summary ( Chinese )

provided by wikipedia 中文维基百科

中華肝吸蟲(學名:Clonorchis sinensis),又稱華支睾吸蟲,是一種可寄生在人類膽管膽囊吸蟲,以膽汁為食,主要分布在亞洲淡水水域,全世界估計有3000多萬人受到感染,且多為東亞東南亞的河川地區居民,患者可能有黃疸腹瀉、或其他病變。

license
cc-by-sa-3.0
copyright
维基百科作者和编辑